李想:终身成长

我在未加入车和家之前,因合作原因,有一年多时间,每两三个月都会和李想吃顿饭。让我觉得比较诧异的是,每次吃饭,他都会带来更新的认知。我会在饭后,快速记录一些给我启发的关键认知,发在朋友圈里。有一次,公司的一个VP在微信中问我:「你和哪位高人吃饭?」毫无疑问,这些认知给我们当时的工作有很大启发。但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他的认知进化速度这么快?

今年春节前,当我想换工作时,李想建议我考虑一下车和家,我们谈了两个多月,我最终于五月初加入车和家。吸引我加入的不仅是车和家所在的赛道,更有李想本人的原因,我想近距离向这个「高人」学习。

入职两个月,我们几乎每天讨论各种事情,我也在参加公司的各种会议。这些经历部分解答了我当初的疑问:「为何他的认知进化这么快?」为了更加彻底的了解他,我们特意安排了一次内部的「专访」,下面是专访实录:

张辉:第一个问题有关你自己。说实话,我来车和家之前,包括进来之后,有段时间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你所做的一些关键选择与大家不一样;比如说其他人都在做纯电动,而你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李想:一家企业经营核心是我们要解决最本质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做的,通过增程电动解决电动车消费最头疼、甚至是致命的里程焦虑问题。我应该是充电条件最好的那类电动车车主,但是并不妨碍我能看到身边的朋友,买了电动车后在充电桩上遇到巨大的麻烦,能看到现实中大冬天的早上在那里排队一两个小时充电的同事(硬哥),也能看到汽车之家论坛里的电动车用户在大的节假日外出旅游,在高速休息区上等三四个小时充电,以至于一天都毁掉了。我觉得电驱动的体验非常好,也为真正的智能化、数据化、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这是电动车的车主们都很容易能达成的共识。但是,电池的成本、充电的环境如何解决,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想得更长远、更全面的重要问题。特斯拉和蔚来选择通过建立庞大的充电设施(快充、换电、充电车等)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选择在车这个产品本身,用技术来更便捷的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电动车目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电池+电机驱动,一种是增程器+电池+电机驱动,还有一种氢燃料电池+电机驱动。这里边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谁高谁低(增程电动肯定比纯电动难度更大),而是成本效率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怎么解决消费者的难题:里程焦虑。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过渡不过渡的,所有的科技都是在不停的往前走,今天的这些只能支持40-80千瓦快充的纯电车型,三五年后连主流快充(200千瓦-350千瓦,配合储能,像加油一样方便)你都用不了,那才是更可怕的过渡产品,二手车都没人买。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技来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至于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会儿还会有新的技术来产生,一定不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技术,我们保证自己永远在技术的最前线。

张辉:你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你自己的选择是很孤独的?因为只有你在做这个选择,会不会因为别人没有和你做同样的选择,你会担心这种决定的正确性?

李想:没有,想想解决了用户真正的问题,就不孤独了。话说回来,我做的所有选择都是挺孤独的。从我上高一的时候,去学电脑,去写文章投稿,我们班里就我一个人这么干;到后来高二的时候,搞惠多网BBS,我的同学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到了高三开始做个人网站,大家也完全不理解我在干什么;然后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我要去创业,又是所有人一脸懵逼。我所有的选择其实都不太一样。对了,做增程电动其实不孤独,日产通过增程电动,让NOTE成为了2018年上半年整个日本汽车销量的第一,不仅仅是新能源,是所有车销量的第一,战胜了连续多年的销量王者普锐斯。

张辉:到最后这些选择大部分是对了吗?

李想:之前选择都对了。与众不同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跟风和模仿。

张辉:在创建车和家这件事情上,是你先有了合伙人团队,大家再决定做什么事情;还是说你先想了要做什么方向,然后再找合伙人团队?如果是后者,你怎么说服他们接受你的这个选择?

李想:我们一定要做智能电动车,我们的使命是用科技改变出行,让更多人受益。整个智能化和电动化肯定是必然的趋势。要做电动化的时候你要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你不能做出来是一辆小众玩具,我希望做出来销量很大的产品。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我开特斯拉其实感觉非常好,但是我每次想去更远地方玩的时候,我还是要开我的奔驰S或者宝马X5,但是在高速上开的时候,我就又开始想念特斯拉的AutoPilot。我就在想,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一辆燃油车的续航优势和智能电动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的车。虽然你可以说,买个电动车日常市区开,买个燃油车周末和节假日外出旅游,但是,整个中国停车资源怎么可能支持所有人去这么搞?中国80%的车主连固定停车位都没有,晚上的北京望京主路上都停了两个车道的车,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最后一定是希望通过一个车尽可能满足更多的需求。它既可以在城区里纯电行驶,是一辆完美的电动车,也能出去玩,不亚于任何一辆燃油车,更智能更平顺;它能开着去上班,很有面子的接客户,也能周末带着一家老小出去玩。所有的合伙人都赞同我的判断。

张辉:所以在说服合伙人加入创业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李想:没遇到什么困难,直接向我汇报的合伙人以及VP、总监,在沟通的过程中都认同我们的判断,都加入了团队,过去三年这些人也没有一个离开。

张辉:然后投资人呢?投资人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择做纯电动,而车和家与他们不一样?

李想:当然会有投资人认可我们的选择。比如说最早期的投资方利欧股份,他们领投了我们的A轮,他们几个创始人全是自己开特斯拉的,也都是汽车爱好者。当我们说要做增程电动的时候,他们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老王(注:利欧的老板)说这个好,立刻拍板投资。越是自己开过电动的人,越知道里程焦虑意味着什么。我们投资人里决策快的,普遍都是特斯拉车主。

张辉:也就是说,在你过往的经历中,充满了大胆的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

李想:我没有故意在意和别人一样还是不一样,而是更关注到底什么是事实的真相,什么才是需要我们去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真相是美国90%的家庭都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所以有了特斯拉优秀的表现;中国80%的家庭连固定停车位都没有,更不要说固定充电桩了。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企业要去认真思考的,把真金白银和团队精力投入的地方。今天大家都能搞一辆电动车,但怎么能够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卓越企业和普通企业最大的差异。特斯拉选择去建超级充电桩,我们选择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增程电动,因为我们的起点和最大的市场是中国。